近日,生態環境部印發《
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監測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。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《規劃》出臺的背景意義、總體思路、目標任務、貫徹落實等回答了記者提問。
(一)問:請介紹一下《規劃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。
答: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,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黨中央、國務院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、管理體制改革、數據質量提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,指導推動監測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,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全面加強。
生態環境監測為服務管理而生,因技術進步而強。“十四五”時期,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進入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,面向更加艱巨復雜的污染防治攻堅任務,面向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發展,監測服務供給、體制機制、基礎能力還存在諸多短板和挑戰,一些新興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測支撐薄弱甚至空白,亟需進一步鞏固和拓展。
為貫徹落實《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》,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,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規劃,作為未來五年指導監測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,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石。
(二)問:《規劃》的總體思路是什么?
答:《規劃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,按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立足新發展階段,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,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,緊緊圍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,堅持精準、科學、依法治污方針,堅持面向發展、提質增效、科技賦能、深化改革工作原則,按照“一二三四” 總體思路謀劃布局:
一張藍圖。《規劃》緊密銜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各項新任務新部署,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,繼承發展面向美麗中國的生態環境監測中長期規劃綱要,對“十四五”期間主要目標任務作出統籌安排,形成一脈相承、梯次落地的路線圖和任務書。
兩大建設。建設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監測體系,從環保“小監測”向全社會“大監測”拓展,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跨越提升,打破均質化擴張的路徑依賴,注重規模、質量、效益協調發展,注重發揮國家、地方、企業、社會各方積極性。建設現代化智慧感知監測能力,打造高質量監測網絡,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標準化,實施天地一體智慧監測預警重大工程,以更高標準保證監測數據“真、準、全、快、新”。
三個導向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、掌握動態,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性工作做好。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統領,堅持監測先行,更加突出監測對精準、科學、依法治污的支撐、服務和引領作用,強化監測網絡、技術標準和制度保障的前瞻布局,用科學的手段發現問題。堅持監測靈敏,更加突出現代感知、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,實現環境感知靈敏、污染追蹤靈敏、應急響應靈敏,提供高水平決策支持。堅持監測準確,更加突出監測質量生命線,客觀反映真實情況、科學評判治理成效,實現指標導向準確、數據評價準確、預警追責準確, 保證家底清、動態明。
四項提升。提升整體性,按照“業務一盤棋”“全國一張網”,通盤謀劃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業務,推動政企、央地、部門間各負其責、銜接互補。提升系統性,著眼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要求,一體推進環境質量、生態質量、污染源全覆蓋監測和綜合評估,加快補齊生態質量監測短板。提升協同性,推進減污和降碳協同監測、PM2.5和O3協同控制監測,陸海統籌、三水統籌和地上地下統籌監測,城鄉和區域聯動監測。提升創新性,加強新技術、新標準、新裝備、新業態研發與應用,打造一批創新基地。
(三)問:“十四五”期間,生態環境監測將實現哪些目標?
答:《規劃》明確到2025年,政府主導、部門協同、企業履責、社會參與、公眾監督的“大監測”格局更加成熟定型,高質量監測網絡更加完善,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,監測評價制度不斷健全,監測數據真實、準確、全面得到有效保證,新技術融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,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。
在此基礎上,《規劃》提出“四個一”具體目標:“一張網”智慧感知,“一套數”真實準確、“一體化”綜合評估、“一盤棋”順暢高效。
展望2035年,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制度全面健全完善,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基本實現,監測管理與業務技術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,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奠定堅實基礎。
(四)問:《規劃》提出了哪些重點亮點任務?
答:為更好適應和滿足“十四五”時期生態環境管理要求,《規劃》對照“提氣降碳強生態,增水固土防風險”,提出8大業務領域、3大支撐保障共11項重點任務。
監測業務方面,一是支撐低碳發展,加快開展碳監測評估,部署試點工作,提升技術能力。二是聚焦協同控制,深化大氣環境監測,重點拓展大氣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,加強污染來源解析。三是推動三水統籌,增強地表水環境監測,突出水生態監測評價。四是著眼風險防范,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監測,健全分級分類監測網絡。五是強化陸海統籌,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,以近岸海域為重點,覆蓋管轄海域。六是注重人居健康,推進聲、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,開展多尺度試點示范。七是貫徹系統觀念,拓展生態質量監測,開展生態質量指數(EQI)監測評價。八是堅持測管聯動,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,平戰結合提升能力。
支撐保障方面,一是筑牢質量根基,推動監測數據智慧應用,提升大數據“保真打假”和大數據分析水平,優化完善評價排名預警制度。二是加強科技攻關,塑造產學研用創新優勢,促進遙感、信息化、數字化等高新技術與監測業務深度融合。三是堅持深化改革,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,持續完善和增強監測領域法規制度、運行機制、基層能力、人才隊伍等,實施生態環境監測重大工程,為業務高效運轉提供強有力保障。
(五)問:如何抓好《規劃》實施落地?
答:一分部署,九分落實。我們將重點從4個方面抓好《規劃》任務實施。一是加強組織領導,逐級逐項分解落實任務,對重點領域建立細化清單,加強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。二是拓展資金渠道,統籌中央、地方等多元投入渠道,保障監測能力建設與運行。三是強化信息公開,完善監測結果和監測活動公開機制,督促各方落實責任義務,弘揚科學監測、依法監測、誠信監測的行業文化。四是注重宣傳引導,搭建多種形式公眾交流互動平臺,宣揚監測系統先進典型,營造良好社會氛圍。